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七百零五章 定制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丕继位时,认为尚书诸曹权力过大,遂以曹操设立的秘书令为基础设了中书省,掌管机要,起草和发布诏令。

    到了三国后期,魏蜀吴皇帝的侍从机构地位不断提高,西晋时,侍从机构正式成为门下省,南北朝时门下省权力逐渐扩大,北朝政出门下,成为中央政权机构的重心。

    隋唐时门下省与中书省同掌机要,共议国政,并负责审查诏令,签署章奏,有封驳之权,其长官称侍中,或称纳言、左相、黄门监,皆因时而异。其下有黄门侍郎、给事中、散骑常侍、谏议大夫、起居郎等官。

    隋朝建立后,正式设立三省六部,名义上有尚书、门下、内史、秘书、内侍五省,实际上秘书省类似于后来的馆阁,掌管图书、编修国史,内侍省则是一个专门的宦官机构,真正主持中央政权的就是尚书、门下、内史三省。三省互相牵制,共同向皇帝负责。三高官官均为相职,同时,三公、三师也参预朝政,也是宰相。

    到了唐朝,三省制在建立不久就向二省、一省转变。这基于两个原因,一是三省分权,势必造成相互扯皮、效率低下等弊端,而是皇帝为了控制相权,逐渐将中书令、侍中、尚书令以及左右仆射这些宰相职务进行虚置并不断减少,而使用一些资历较轻的官员参为“同中书门下二品”,以品级低的官员来实际行使宰相的权力,由于没有宰相崇高的体制,所以便于控制。

    从唐高宗时,三省逐步合署议事、办公,三省职能也逐渐趋向混同合一,自武德年间开始,中书、门下集议于政事堂,政事堂设于门下省。唐高宗永淳年间,裴炎自侍中迁中书令,乃徙政事堂于中书省,自此确立了中书省的中心地位。开元十一年,中书令张说奏改政事堂为中书门下,其后分列吏、枢机、兵、户、刑礼五房。自此,中书门下正式成为宰相的办事机构,尚书省有名无实。

    到了五代之时,由于连年征战,三省形同虚设,政事多由皇帝特派使臣办理,成为宋代以差遣为正官的开始。

    到了宋代,虽然三省名义始终存在,但是已经混同为一省。同时由于枢密院、三司的设立,宰相的军权、财权被剥夺,三省制度名存实亡。

    元代以中书省总领百官,与枢密院、御史台分掌政、军、监察三权,尚书省时置时废、门下省不复置。

    明初不设中书令,仍以中书省统六部,长官称左右丞相。洪武十三年,诛胡惟庸,废丞相,撤销中书省,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至此,三省六部制的三省彻底废止。

    清沿明制,以六部尚书任天下事,其上先后有议政王大臣会议、上书房、军机处。

    所以真正的三省六部制实际上实行的时间很短,张辽的这个三省六部制实际上是二省加一个监察。

    在张辽看来,作为上位者,不必事事亲力亲为,但有几个权力一定要抓紧,否则就要出事。

    这几个权力分别是军权、财权、人事权和决策权,军权张辽始终牢牢抓在自己手中,而且他将来也会给后人下祖制,军权任何时候都不要放开。

    其他几个权力,张辽就通过制衡来掌控了,决策是通过着急三高官官召开阁会来实现,至于财权、人事权,他不用牢牢抓在手里,只通过监察的手段来扶正即可。

    明确了核心机构,接下来就是人事任命了,尤其是三高官官的任命极为重要,关系着这个机构能不能在起步初期较好的推行下去,形成定制。

    “文若,尚书令依旧由汝担任,汝任事,吾放心。”张辽道。

    尚书令毫无疑问,还是荀彧。

    荀彧这几年总揽政事,忠心而有能力,张辽放心的很。
上一页目录下一章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