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一章 杀人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想干什么?!

    洞悉这一切的人,只有孙承宗。

    所以谦虚的老师设置了那个无比保守,却也是唯一可行的计划。

    然而,骄傲的学生拒绝了这个计划,他认为,自己已经超越了老师。

    就在袁崇焕率军到达北京的那一天,孙承宗派出了使者。

    这位使者前往袁崇焕的军营,只说了一段话:皇上十分赏识你,我也相信你的忠诚,但是你杀掉了毛文龙,现在又把军队驻扎在城外,很多人都怀疑你,希望你尽力为国效力,若有差错,后果不堪设想。

    虽然在史料上,这段话是使者说的,但很明显,这是一个老师,对他学生的最后告诫。

    孙承宗的判断一如既往,很准。

    袁崇焕到北京的那一天,是十一月十七日,很巧,他刚到不久,另一个人就到了——皇太极。

    跳进黄河都洗不清了。

    我曾查过当时的布阵方位,皇太极的军队在北城,而袁崇焕在南城的广渠门,虽说比较远,但你刚来,人家就到,实在太像带路的,要人民群众不怀疑你,实在很难。

    更重要的是,明朝有规定,边防军队,未经皇帝允许,不得驻扎于北京城下。但袁崇焕同志实在很有想法,谁都没请示,就到了南城。

    到这份儿上,如果还不怀疑袁崇焕,就不算正常了。

    京城里大多数人很正常,所以上到朝廷,下到卖菜的,全都认定,袁崇焕有问题。

    唯一不正常的,是崇祯。

    他没有骂袁崇焕,只是下令袁崇焕进城,他要亲自召见。

    召见的地点是平台,一年前,袁崇焕在这里,得到了一切。现在,他将在这里,失去一切。

    其实袁崇焕本人是有思想准备的,一年过去,寸土未复不说,还让皇太极打到了城下,实在有点儿说不过去,皇帝召见,大事不妙。

    如果是叛徒,是不会去的,然而他不是叛徒,所以他去了。

    跟他一起进去的,还有三个人,分别是总兵满桂、黑云龙、祖大寿。

    祖大寿是袁崇焕的心腹,而满桂跟袁崇焕有矛盾,黑云龙是他的部下。

    此前我曾一度纳闷儿,见袁崇焕,为什么要拉这三个人进去,后来才明白,其中大有奥妙。

    袁崇焕的政治感觉相当好,预感今天要挨整,所以进去时脱掉了官服,穿着布衣,戴黑帽子以示低调。

    然而,接下来的事情却是他做梦都想不到的。

    崇祯没有发火,没有训斥,只是做了一个动作:

    他解下了自己身上的大衣,披到了袁崇焕的身上。

    袁督师目瞪口呆。

    一年多啥也没干,敌人都打到城下了,竟然还这么客气,实在太够意思了。

    在以往众多的史料中,对崇祯同志都有个统一的评价:急躁。

    然而,这件事情充分证明,崇祯,是一个成熟、卓越的政治家。

    一年前开会,要钱给钱,要粮给粮,看谁顺眼就提谁(比如祖大寿),看谁不顺眼就换谁(比如满桂),无所谓,只要把活干好。

    一年了,寸土未复,干掉了牵制后金的毛文龙;皇太极来了,也不玩命打,跟他在城边兜圈子;严重违反治安规定,擅自带兵进驻城下。还是那句话,你到底想干什么?

    在这种情况下,只要是正常人,就要解决袁崇焕了。

    崇祯不是正常人,他是皇帝,一个有着非凡忍耐力和政治判断力的皇帝。

    以他的脾气,换在以往,早就把袁崇焕给剁了,现在情况紧急,必须装孙子。

    所以自打袁崇焕进来,他一直都很客气,除了脱衣服,就是说好话,你如何辛苦、如何忠心、我如何高兴等。

    其实千言万语就一句话:你的工作干得很不好,我很不高兴,但是现在不能收拾你。

    到这个份儿上,还能如此克制,实在难得,如果要给崇祯同志的表现打分的话,应该是十分。

    而袁崇焕同志之后的表现,应该是负分。

    说的事情没有做到,做的事情不应该做,又让皇帝大人吃那么多苦头,却得到了这样的嘉奖,袁崇焕受宠若惊。

    所谓受宠若惊,是受宠后自己吃惊,他接下来的举动,却让别人吃惊。

    在感谢皇帝大人的恩典后,袁崇焕开始了一场让无数人匪夷所思许多年的演说:

    他首先描述了敌情,按照他的说法,敌军异常强大,且倾尽全力,准备拿下北京,把皇帝陛下赶出去,连即位的日子都定好了,很难抵挡。

    这段话是彻头彻尾的胡说,且是故意的胡说,皇帝大人不懂业务,或许还会乱想,袁崇焕是专业人士,明知皇太极是穷得没办法,才来抢一把的,抢完了人家即回去了,竟然还要蒙领导,实在太不像话了。

    袁崇焕的“七宗罪”

    但问题的关键在于,为什么?

    袁崇焕的这一表现,被当时以及后来的许多人认定,他是跟皇太极勾结的叛徒。

    从经济学的观点来看,这是不太可能的,所谓勾结,总得有个理由,换句话说,有个价钱,但问题是,当年皇太极同志,可是很穷的。

    要知道,皇太极之所以来抢,是因为家里没钱,没钱,怎么跟人勾结呢?

    虽说此前也有李永芳、范文程之类的人前去投奔,但事实上,也都并非什么大人物。比如李永芳,只是个地区总兵,而且就这么个小人物,努尔哈赤同志都送了一个孙女、一个驸马的(额驸)头衔,还有无数金银财宝,才算把他套住。

    范文程更不用说,大明混不下去,到后金混饭吃的,只是一个举人而已,皇太极都给个大学士,让他当主力参谋。

    李永芳投降的时候,是地区副总兵,四品武官,努尔哈赤就搭进去一个孙女,按照这个标准,如果要买通明代最大地方官,总管辽东、天津、登州、莱州、蓟州五个巡抚的袁崇焕,估计他就算把女儿、孙女全部打包送过去,也是白搭。

    皇太极如何笼络人心

    至于分地盘,就更不用说了,皇太极手里的地方,也就那么大,要分都拿不出手,谁跟你干?

    当然,如果你非要较真儿,说他们俩一见如故,不要钱和地盘,老子也豁出去跟你干,我也没办法。

    所以从经济学的角度讲,只要袁崇焕智商正常,是不会当叛徒的。

    他糊弄皇帝的唯一原因,是两个字——心虚。

    没法不心虚,跟皇帝吹了牛,说五年平辽,不到一年,人家就带兵来平你了,之前干掉了毛总兵,在北京城下又跟人兜圈,不经许可冲到城下,这事干得实在太糙。

    不把敌人说得狠点儿,不把任务描述得艰巨点儿,怎么混过去?

    可他万万没想到,这一糊弄,就糊弄过了。

    皇帝当场傻眼不说,大臣们都吓得不行,户部尚书毕自严的舌头伸了出来,半天都没收回去。

    客观地讲,袁督师干了一件相当缺德的事,但精彩的表演还没完,等大家惊讶完后,他又说了这样一句话。

    我始终认为,这句话让他最终送了命:

    “我的士兵连日征战,希望能够进城休整。”

    没救了。

    在明朝,边防军队未经许可进驻城下,基本就算造反,竟然还要兵马入城休息,实在太嚣张了。

    参考消息

    毕自严

    毕自严在党争中保持中立与独立,不过他与阉党众人一直界限分明,和魏忠贤关系对立。天启六年,宫中三大殿破损重修,国库储金不足,魏忠贤提出方案,打算卖掉南太仆寺草场。那时,刚刚升官当了户部尚书的毕自严考虑到草场的存在与否会直接影响到军马的草料供应,于是坚决反对。魏忠贤大怒,他不但强行卖掉了马场,更借皇帝之口严词斥责了毕自严。毕自严被气得称病返乡,直到崇祯帝清除了“魏——客集团”,方回原职。

    当然,这个要求是有前科的,之前不久,满桂在城外与后金军大战,中途曾经进入德胜门瓮城休息,按袁崇焕的想法,他的地位比满桂高,满桂能进瓮城,他也能进。

    举动如此可疑,大家本来就猜忌你,还要带兵入城,辽东人参吃多了。

    所以,崇祯立即作出了答复:不行。

    袁督师倒也不依不饶:那我自己进城。

    答复:不行。

    会议就此结束。

    这一天是崇祯二年(1629)十一月二十三日,根据种种迹象显示,崇祯判定,袁崇焕不可再用。

    但除掉此人,还需要时间,至少七天。

    幕后人物

    袁崇焕的宿命已经注定。

    但他的悲剧,不在于他最后被杀,而是他直到被杀,也不知道为什么。

    事实上,置他于死地的那几条罪状里,有一条是很滑稽的。

    这条滑稽的罪状,来源于三天前的一次偶然事件。

    三天前,是十一月二十日。

    在这一天,皇太极率军发动了进攻。

    这是自于谦保卫战后,京城发生的最大规模的战斗,皇太极以南北对进战术,分别进攻北城的德胜门和南城的广渠门。

    为保证不白来,皇太极下了血本,北路军五万余人,由他亲率,随同攻击的包括大贝勒代善、济尔哈朗等,而守卫北城的,是满桂。

    南路军也不白给,共四万人,三贝勒莽古尔泰带队,还包括后来辫子戏里的主要角色多尔衮、多铎,守在这里的,就是袁崇焕。

    广渠门之战与德胜门之战

    战斗同时开始。

    袁崇焕率所部九千余人,在城外列阵迎敌。

    莽古尔泰虽然比较蠢,但算术还是会的,四万对九千,往前冲就是了。

    但战术还是要讲的,他率军先冲袁崇焕的左翼,冲不动,退了。

    过了一会儿,又率军冲击明军右翼,还是冲不动,又退了。

    估计是自尊心受到了伤害,第三次,他率领全部主力,直扑袁崇焕。

    后果很严重。

    袁崇焕带来的,是明军最精锐的部队——关宁铁骑。

    而且据某些史料讲,包括祖大寿、吴襄在内的一干猛人,都在这支部队里。

    几乎就在莽古尔泰冲锋的同时,袁崇焕发动了反冲锋。

    此战无需介绍战术,因为基本没有战术,双方骑兵对冲,谁更能砍,谁就能赢。

    战斗过程极其惨烈,四小贝勒之一的阿济格的坐骑被射死,他身中数箭,差点儿当场完蛋,莽古尔泰本人被击伤。

    袁崇焕也很悬,为鼓励士兵,他亲自上阵参加冲锋,据史书记载,他左冲右突如入无人之境,身中数箭,竟然毫发无伤,犹如神助。

    同样身中数箭,阿济格被射得奄奄一息,袁督师还能继续奋斗,秘诀在于四个字——“重甲难透”。

    这四个字的意思是,袁督师身上的盔甲厚,箭射到他身上,一点儿事都没有。

    在关宁铁骑的攻击下,后金军开始败退。

    但八旗军的战斗力相当强悍,加上莽古尔泰虽然脑子不好用,倒是还有几把力气,再次集结部队,发动了第二次冲锋。

    死磕的力量是很大的,袁督师的中军被冲散,他在乱军之中被人围攻,差点儿被剁,好在部下反应快,帮他格了几刀(格之获免),才从鬼门关爬出来。

    稳住阵脚后,关宁军开始反击,然后又是你打过来,我打过去,一直折腾了八个钟头,直到晚上六点,莽古尔泰终于支持不住,败退,没来得及跑的,都被赶进了护城河。

    广渠门之战结束,后金累计伤亡一千余人,明军大胜。

    南城胜利之际,北城的满桂正在苦苦支撑。

    进攻德胜门的军队,包括皇太极的亲军主力,战斗力非常强,满桂先派部将迎战,没一会儿就被打回来了。关键时刻,满桂同志表现出了高昂的革命斗志,亲自上阵,并指挥城头炮兵开炮支援。

    在他的光辉榜样映照下,城下明军勇猛作战,城上明军勇猛开炮,后金军死伤惨重,但不知城头上的哪位仁兄,点炮的时候太过勇猛,一哆嗦偏了准头,一炮直奔满桂同志,当场就把他撂倒,遍体负伤,好在捡了条命,被人护着回去养伤了。

    主帅虽然撤走,但在大炮的掩护下,明军依然奋战不已,付出重大伤亡后,皇太极被迫撤退,德胜门之战就此结束。

    这一天对袁崇焕而言,是很光荣的,他凭借自己的精兵良将,在京城打败了实力强劲的八旗军。

    更重要的是,同一天出战的满桂,是他的死敌,当着皇帝的面,一个打出去,一个抬回来,实在很有面子。

    可是他想不到,满桂同志的这笔账,最终会算到他的身上,因为在那天战役结束时,一个流言开始在京城流传:

    开炮打伤满桂的,就是袁崇焕。

    这个说法是不可信的,因为满桂在德胜门作战,而袁崇焕在广渠门,今天在北京,要跑个来回,估计都要一个钟头,无论如何,袁崇焕都是过不去的。

    但袁督师背这个黑锅,也不是全无道理,他跟满桂从宁远就开始干仗,后来硬把满总兵挤回关内,从来就不待见这人,现在满桂受伤了,算在他头上也不奇怪。

    从毛文龙开始,到满桂,再到崇祯,袁崇焕一步步将自己逼入绝境,虽然他自己并不知晓。

    袁崇焕,广西藤县人,自“蛮夷之地”而起,奋发读书,然资质平平,四次落第,以三甲侥幸登科,后赴辽东,得孙承宗赏识,于辽东溃败之时,以独军守孤城,屹然不倒,先后击溃努尔哈赤、皇太极父子,护卫辽东。

    袁崇焕的仕途

    后受阉党所迫离职,蒙崇祯器重再起,然性格跋扈,调离满桂,安插亲信,以上方宝剑杀毛文龙,奉调守京,不顾大局,擅自驻防于城下,致京郊怨声四起,后不惜性命,与皇太极苦战,大破敌军,不顾生死,身先士卒。

    我想,差不多了。

    最终命运揭晓之前,袁崇焕的表现大致如此。

    他并不是一个天赋异禀的人,经过努力和奋斗,还有难得的机遇(比如遇到孙承宗),才最终站上历史的舞台。

    他并不完美,不守规章,不讲原则,想怎么干就怎么干,私心很重,听话的就提,不听话的就整(或杀)。

    而某些所谓“专家”的所谓“力挽狂澜”,基本就是扯淡。关于这个问题,我曾在社科院明史学会的例会上,跟很多专家讨论过多次。客观地讲,以他的战略眼光(跟着皇太极绕京城跑圈)和实际表现(擅杀毛文龙),守城出战确属上乘。让他继续镇守辽东,还能闹出什么事来也难说,所谓挽救危局,随便讲讲吧。

    袁崇焕绝不是叛徒,也绝不是一个关键性人物,他存在与否,并不能决定明朝的兴衰成败。换句话说,以他的才能,无论怎么折腾,该怎么样还怎么样。

    对于这个悲剧性的结论,我不知道袁崇焕是否知道。他的一生丰富多彩:困守孤城、决死拼杀、遭人排挤、纵横驰骋、身处绝境,人家遇不上的事,他大都遇上了。

    但无论何时、何地,得意、失意,他一直在努力,他坚信,自己的努力终将改变一切。

    他始终没有放弃过

    崇祯二年(1629)十一月二十七日,京城九门换防,一切准备就绪。

    最终的结局已经注定,无需改变,也无法改变。

    就在这天,坚定的袁崇焕开始了自己人生中的最后一战——左安门之战。

    袁崇焕列队于城外。

    因为不能入城,只能背城布阵,背对着冰冷的墙砖,在京城凛冽的寒风中,他面对皇太极,展开了波澜壮阔人生的最后一幕。

    后金军用潮水般的进攻,证明了自己还想进北京抢一把的美好愿景,但关宁铁骑用倒在他们面前的无数尸体证明,你们不行。

    双方在左安门外持续激战,经过长达五个多小时的拉锯战,皇太极终于支持不住,再次败退。左安门之战,以明军获胜告终。

    结束了,都结束了。

    一个将军最好的归宿,就是在最后一场战役中,被最后一颗子弹打死。

    ——巴顿

    我原先认为,说这句话的人,应该是吃饱了撑的外加精神失常,现在我明白了,他是对的。

    参考消息

    铁胆巴顿

    乔治·巴顿,二战时期美国著名的四星上将,惯用其个人言行激励士兵士气。有人称他为“铁胆将军”,也有人称他为“美军中的匪徒”;有人认为他文韬武略,也有人觉得他“勇猛有余,智谋不足”。文中所引的这句话却与激励士气的演讲无关,这是巴顿将军与后来的夫人阿特丽斯闲聊时的一段对话。当时巴顿将军谈到从军和生死,阿特丽斯问:“那么你觉得怎么死才算是最好呢?”巴顿即以此作答。
上一页目录下一章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