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一千二百四十二章 洞悉囚徒困境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自的“理性”行为,但结果却显得非常的“非理性”。损害两国之间的合作关系,导致本国经济造成损坏等等。

    一个最明显的例子,就是影响了全世界二战之后的美苏争霸。

    美苏争霸一共分为三个阶段,像极了两个囚徒之间的三次困境博弈。

    第一阶段,是二十世纪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初,这一时期的特点是既有缓和又有争夺。

    在缓和方面:1955年,苏联主动与西方国家合作,签订了对奥和约,解决了二次大战的一大遗留问题。同年,苏联同联邦德国建立外交关系。1959年赫鲁晓夫访问美国,美苏首脑戴维营会议是苏联推行美苏合作外交战略的重大行动,美国实际上承认苏联是超级大国这一事实。

    在紧张方面:1961年苏联修筑“柏林墙”,封锁了东西柏林边界,使美苏关系更加紧张。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表明苏联开始走上同美国进行全球争夺的道路,同时也表明当时的战略优势仍然在美国方面。

    这一时期,苏联还对中国推行霸权主义,企图控制中国,使得中苏关系恶化。

    第二阶段,是二十世纪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末,这一时期的特点是苏联处于攻势,而美国则转攻为守。

    1964年,勃列日涅夫上台,一直到70年代,苏联的经济实力同美国之间的差距大大缩小。1975年,苏联的工业总产值上升,相当于美国的80%。而在军备方面,苏联则全面赶上了美国。

    苏联的战略导弹至1975年已达2402枚,超过美国40%。1979年,苏联在战略核力量上的开支几乎为美国的3倍。在常规军事力量,苏联也处于领先状态。1978年,美军的常规军事力量是210万人,而苏军则达到440万人。美军拥有坦克10500辆,苏军拥有坦克50000辆。

    这一时期,苏联推行与美国争夺世界霸权的积极进攻战略。美苏争霸的重点在欧洲,美苏在欧洲都集结了重兵,处于两军对峙的僵持状态。苏联一方面对欧洲以“缓和”战略麻痹西方,另一方面加紧在欧洲以外的地区扩张。1979年的入侵阿富汗,标志着苏联霸权主义政策发展到了顶点。

    而这一时期的美国,由于受到经济危机的冲击,经济增长趋于缓慢,侵越战争受到严重挫折,军事力量被苏联赶上,美国在美苏争霸中从战略进攻转为战略防御。1969年后的尼克松主义,调整全球军事部署,收缩亚洲兵力,1973年从越南撤军,1979年同中国建交,都是由攻转守的具体表现。

    第三阶段,是二十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这一时期的特点是美国转守为攻,而苏联被迫处于守势,最终因为国内经济崩盘而解体。

    1981年,里根出任美国总统以后,开始对苏联采取强硬态度,遏制苏联在全球的扩张势力。在核战略和核军备方面,美国提出了“星球大战”计划,通过以高技术为核心的新一轮军备竞赛,从而拖垮经济力量相对落后的苏联。

    在争夺第三世界方面,美国立足于在军事上打小规模的局部战争,打击亲苏政权。

    苏联由于国内经济发展缓慢,在与美国的争霸中背上了沉重的包袱。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执政后,开始放弃争夺军事优势的做法,转为裁减军备,从对外扩张转向全面收缩。一直到后来剧变解体,标志着美苏争霸的结束。

    这是大的方面,在小的方面,“囚徒困境”的理论与实践,一样验证得风生水起。

    比如,与所有人日常生活极其密切的房地产市场。

    曾几何时,地产商们曾经达成一致,那就是利益均沾,共享蛋糕。所以,在二十世纪千禧年之前,房地产板块非常强势,而且勾连甚多,几乎是“铁板一块”。

    但是,在看似一派平和之中,王石主政的万科,率先选择了“背叛”,单方面降价,而且着力单独形成自有品牌发展。

    究其原因,是在当时的市场环境下,万科预期到的博弈的各方,也就是是未来困境下的房地产商——囚徒们,肯定会选择相互间的普遍背叛。

    也就是说,万科在这场“囚徒困境”中,之所以选择首先动手,出卖所有除它之外的房地产商,是因为它预计在这种困境中,如果不尽早出卖所有同伴,自己将面临被出卖的结局。毕竟,这是一个“非零和”博弈游戏,出卖行为是可以换取非常大的利益的。

    只这一下,房地产商们在很长一段时间中缔造出来的“攻守同盟”土崩瓦解,万科也由此夺得了不少地盘和名声。

    但是,有正就有反,质疑的声音随之而来。通过“出卖”同伴,万科真的能够获得个体的最大利益吗?
上一页目录下一章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